試驗設計 分別稱取適量低聚木糖與乳清分離蛋白(WPI)分散在去離子水中制備固形物濃度為10%(W/V)的溶液,改變低聚木糖與WPI質量比分別為1:1、1:2、1:3、1:4,在4℃冰箱中充分水合12 h得到溶液。反應前用0.1 mol/LNaOH調節(jié)溶液的pH為8.0,90℃水浴加熱,不同時間分別取樣后迅速冰浴終止反應,所得溶液經冷凍干燥留待后用。取反應過程中 0 min、30 min、60 min、90 min、120 min、150 min樣品通過冰浴終止反應后測定體系的 pH 值變化;在294 nm處測定WPI和低聚木糖的美拉德反應產物(MRPs)的吸光度,作為非酶促褐變中間產物形成的指標;在420 nm處測定MRPs的吸光度,作為在更高級階段形成棕色聚合物的指標;采用比濁法計算MRPs乳化活性指數(EAI)和乳液穩(wěn)定性指數(ESI);采用DHR-2流變儀對MRPs的動態(tài)和靜態(tài)流變學性質進行測定。 試驗結果 (1)反應中溶液pH變化 如圖1所示,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,4個體系的pH均呈現下降趨勢。在反應最初的 0.5 h內體系pH迅速下降,此后pH緩慢下降直至反應結束,并且pH從8.01降至7.77~7.51,其中低聚木糖與WPI比例為1:4時,pH變化最小,比例為1:1時變化最大。 (2)UV-Vis吸光度的變化 如圖2a、2b所示,分別為不同比例的反應體系(低聚木糖:WPI)初始時刻和反應2.5 h時在294 nm和420 nm處的吸光度,四種體系反應后在兩種吸光波長處的吸光度都有所增加。從294 nm處吸光度的增加來看,比例為1:2的反應體系增量最大(0.075±0.025);而比例為1:1的反應體系增量最?。?.030±0.0073),這說明比例為1:2 的體系在反應中產生的酮類和醛類等高活性中間產物最多,而比例為1:1的體系產生的中間產物最少;從420 nm處吸光度的增加來看,比例為1:2的反應體系增量最大(0.076±0.0082),說明該比例下反應產生的類黑素最多,而另外三個比例吸光度的增量無顯著性差異,這與294 nm處結果相對應。類黑素是由上述產物經過環(huán)化、異構化、縮合等反應形成的棕色含氮聚合體,因此類黑素的含量與中間產物的積累量有關,這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。
(3)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產物粒徑分析 如圖3所示,WPI經過濕熱法美拉德反應前,各體系的平均粒徑范圍均在200~450 nm;反應2.5 h后,分子量增大,而平均粒徑減小,各體系的平均粒徑范圍均在80~250 nm,其中比例為1:3的平均粒徑最小為94.88±1.88 nm,比例為1:2的平均粒徑最大為 214.83±4.80 nm。
(4)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反應產物的乳化性能 如圖 4a、4b所示,分別為不同比例的低聚木糖-WPI體系美拉德反應前后乳化特性的變化,其中濕熱處理前后的WPI 作為對照組。 由圖4a可知,反應前各體系乳化活性(平均為35.65±1.45 m2/g)差異性不顯著,而相較初始體系,經美拉德反應2.5 h的體系乳化活性稍有提高,其中比例為1:3的體系乳化活性最好(乳化活性指數為40.18±1.12 m2/g),比例為1:1的體系乳化活性最差(乳化活性指數為35.80±0.15 m2/g),但與之相反的是,WPI 經熱處理后乳化性反而降低(34.10±0.75m 2 /g)。 由圖4b可知,反應前各體系的乳化穩(wěn)定性范圍為60.06±0.88~42.30±5.88 m2/g,其中低聚木糖-WPI比例為1:1時乳化穩(wěn)定性最大,比例為1:3時最小,這可能是多糖含量不同造成的差異;而美拉德反應后各體系乳化穩(wěn)定性均增加,比例為1:2的乳化穩(wěn)定性最好(65.23%),比例為1:3時最差(56.85%),同時熱處理后的WPI乳化穩(wěn)定性也降低(41.64%±0.77%)。
(5)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反應產物的流變學性質 如圖5所示,WPI及4種比例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反應產物的儲能模量G'和損耗模量G''隨溫度和時間的變化曲線。 由圖5a可知,當升溫溫度在25.80~55.29℃時,WPI溶液G''>G',表現為流體特征,即溶膠狀態(tài);當溫度在55.78℃時,WPI溶液開始出現G'>G'',在88.64℃時G'的急劇增大,說明在這個階段發(fā)生了溶液-凝膠的轉變,同時在初始的溫度上升階段(溫度范圍約為25~88.64℃),G'和 G''的值都非常?。?lt;1 Pa)。隨后G'始終大于 G'',在90℃下保持30 min期間,可能是熱誘導更多的蛋白質分子聚集,WPI凝膠網絡增強,從而提高了升溫初始形成的弱凝膠彈性。隨著溫度從90℃降至25℃,G'進一步增大,最終達到13000 Pa以上,這種現象表明膠體網絡強度在冷卻過程中逐漸增強,這可能是由于變性蛋白質之間形成了額外的非共價相互作用(如凝膠結構中的分子間氫鍵、范德華力);在接下來的25℃平衡期間,G'和 G''幾乎沒有進一步的改變,保持相對平行,說明此時已經形成穩(wěn)定的蛋白質凝膠網絡結構。 不同比例的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反應產物溶液體系的模量隨溫度和時間的變化與 WPI的凝膠形成過程有所不同。在升溫階段中(25~90℃),G'和G''的變化較小,并且該值均小于10 Pa。在90℃下加熱后才觀察到MRPs溶液G'和G''顯著增加,相比WPI曲線(125 s、88.64℃時開始急劇增大)MRPs溶液G'和G''顯著增加的時間和溫度均出現延遲(比例為 1:1、1:2、1:3、1:4 的體系分別在 147 s、154 s、167 s、129s),這種現象可能與低聚木糖的附著導致蛋白質變性溫度升高有關。另一方面,G'和 G''在冷卻過程中繼續(xù)增加,在接下來的 25℃平衡期間G'和 G''值逐漸變得穩(wěn)定,其中比例為1:3的體系G'值高達約 97000Pa(約WPI的7倍),其次是1:2的G'值約為38000 Pa,1:4和1:1的G'值分別為 18000 Pa和13000 Pa。同時整個升溫和降溫過程,G'始終大于G'',表明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反應產物體系可能在25℃之前就表現出類固體性質。
如圖6所示,分別為WPI和4種比例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反應產物溶液的流動行為,數據顯示了溶液的表觀粘度隨剪切速率的變化情況。在0.1~100 s-1的剪切速率范圍內,剪切速率不斷升高,5種體系表觀粘度不斷降低,表現出剪切稀化行為,呈現出一種典型的假塑性流體流變特性。此外,在相同剪切速率下,WPI的表觀粘度最小;雖然美拉德反應使得體系表觀粘度增加,但體系中WPI所占比例越大,其假塑性特征越明顯;隨著WPI占比的降低,剪切速率不斷增大,表觀粘度下降逐漸減小。 試驗結論 低聚木糖-WPI質量比為1:2時,體系美拉德反應程度最高,平均粒徑最大,乳化活性和乳化穩(wěn)定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。此外,本實驗研究了糖基化修飾對WPI凝膠行為的影響,發(fā)現美拉德反應導致了各體系模量不同程度的增加,其中比例為1:3的低聚木糖-WPI美拉德反應產物的粘彈性最強,G'值約為原始WPI的7倍,結果證明美拉德反應可改善WPI的乳化特性和凝膠特性。
參考資料: 廖陽, 胡居吾, 馬永花, 熊華, 趙強. 濕熱條件下低聚木糖-乳清分離蛋白的美拉德反應及產物乳化性與流變性研究[J].現代食品科技,2019,35(12):20-27+111. |